2013年12月3日星期二

快樂的類型


快樂的類型

Tal Ben-Shahar 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他的『快樂心理學』課程吸引了接近千名同學上課,一時引為佳話。

他在 The Question of Happiness 這夲書中,將快樂分成四個類型,並認為時間導向是重要因素:

(1)    Hedonism

倘若快樂只為即時的歡娛,而對未來沒有什麼益處的話,這只是享樂主義。沈醉於即時的快樂,應是我們很熟悉的事情。

(2) Rat race

但若然快樂只為了未來的好處,而忽略了即時歡樂的話,這又只會是 Rat race。一個好例子便是我們很『生性』地讀書及努力地為『未來』工作,完全犧牲了當下的快樂。

(3) Resignation

另一方面,倘若現在未來沒有歡樂的話,這便只是退縮,完全沒有快樂可言,當中吸毒便是一個好例子。

(4) Happiness

在他的理論裏,只有當事情對現在和未來能帶來正面影響和可產生快樂的,這才是真正的 happiness

這種分類雖然簡單,但仍可帶來點點的反省嗎?

 9/9/2008

兩支箭的比喻


兩支箭的比喻

這是來自佛學的一個道理。

當一個人被箭射中後,自然會痛苦萬分。這是第一支箭。

第二支箭卻是人們因着第一支箭之苦,繼而自己在心中所創造的其他痛苦。

生病是第一支箭,因自己担心由生病所引起的其他憂慮便是第二支箭。

與人爭執繼而憤怒可能是第一支箭;而長期沈溺於這種憤怒或因此產生強烈的自我保護卻可能是第二支箭。

很多時候,第一支箭無可避免。但如何透過修心、正念去避免自己的心生起第二支箭才是智慧所在。

認識自己很重要。學習去接受第一支箭的痛苦,並細心觀察是什麼情景、因素會觸發第二支箭的產生。學習透過這種覺知與反覆練習,我們也許可以慢慢地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痛苦。

這對自己和對身邊的人都是一件很好的事。

5/9/2008

自卑感出現的一刻


自卑感出現的一刻

小時候我是在舊式的屋村小學讀書的,樓高六層,現時已經清拆了。我的小學同學多來自低下階層。我的成績不賴,在同學朋友中成了無形的領袖。

我讀的中學是一間名校,位處在一個小山丘上。我是在小學同學中唯一的一個入讀這間英文中學。

在沒有太多的心理準備之下,我的自卑感慢慢地產生了:

Ÿ   我看見在午飯的時候,同學的工人坐着偌大的藍色房車送上午餐;

Ÿ   當我還在掌握老師在課堂上說什麼時,我看見同學用流利而純熟的英語跟外籍神父交談;

Ÿ   在學期完結要見家長時,我感到自己母親的衣着和談吐實在很寒酸和失禮。

印象較深的一次,是自己去同學家中做 project ,我才第一次全面的感受到原來同學的父母可以如此溫文好客、他的家庭可以如此有教養、同學可以有自己的房間。從那時起,我再也不想和同學談起自己的家庭、居所。

直至入大學,我才可以跟一個信任得過的同學談起自己的父親是一個墳場工人。

回想起來,這一切明顯是不必要的。

我在自己的心裏建立了無形的自卑感,自己住了進去,自己令自己不快樂。

8/9/2008

受難曲


受難曲

前幾天看 Mel Gibson 的『受難曲』,看得哭了。

從書本上看過和聽別人說過耶穌受難時的情況已不知有多少次,在不少次復活節的彌撒中,我也曾『參與』其中。但自己卻從未試過在映像上全面接觸這過程,今次看『受難曲』實引來很多感受,在這方面而言,Mel Gibson 是成功的。

除了感受到耶穌身體上和心靈上的痛之外,我也看到瑪利亞的那種入心入肺的痛。

影片也傳遞了不少關於人性的訊息,實令人感受良多,這包括了:司祭長的自傲、自卑與自私、彼拉多的無奈與自我計算、猶大後悔的痛、伯多祿的軟弱、羅馬士兵的殘暴、群眾的無知與羊群性附和‧‧‧‧‧

影片中的耶穌也被描述得很人性化,這使我更容易感染到衪怎樣承受着這一切的痛。

多年前我去過耶路撒冷,也走過耶穌的這條苦路。回想起來,似乎又加深了當中的意義。

10/9/2008

當頭棒喝


當頭棒喝

小時候看卡通片,有小沙尼問老和尚一些問題時,老和尚二話不說,拿起棒子就打到小沙尼頭上。奇怪的是由此小沙尼便開悟了、明白問題所在了。一直以來,我都不明白小沙尼為何會開悟,當頭棒喝怎樣可以令人明白事理?

最近看奧修的書,當中描述到類似的情景:師傅問徒弟如何可以捉往『空』,徒弟想了很久找不到答案,亦嘗試用不同方法去捉往『空』,但師傅說他錯誤。有一次師傅出其不意地大力搣徒弟的鼻子,徒弟很自然地大聲的叫了起來。就在這時,徒弟立即開悟了‧‧‧‧

我所理解奧修的詮釋是:唯有在這種出其不意及劇痛的情況下,人才會不執着自我;而唯有放棄自我,人才可以明白真理、才可以悟道。信耶?

要放棄『我執』、『自我』實在是談何容易?

10/9/2008

聞、思、修


聞、思、修

在成長過程中,在不同的人和事上、書本上都學過不少有用的東西,但很容易轉眼就忘記了。常常是以為自己看完某本書、或是完成了某個課程,便學懂某些東西,繼而可以改善自己,但這顯然不是事實。

書照讀、課程照上,但自己依然顧我,沒有太多進步。

其實所學的,都只是『借來的概念』,或許學的時候會有一刻的『觸動』,但這大多不能生根,因為所學的沒有進入自己的心肺。

更多時候,用錢買書或交學費上課時,會告訴自己已經付出了代價去叫自己進步,心裏就舒服了。我們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之餘,卻從不會叫自己努力付諸行動,踏實而堅持地作出真正的改變。這些消費,其實都只是『感性消費』,有點兒自欺欺人。

唯有透過真正的聞、思、修,並時常堅持去做,如是觀、如是見,人才可以真正的轉變過來,而沒有浪費無謂的時間金錢。

 12/9/2008

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

長大後才認識到這個神奇概念。怎麽可能在地球一隅的蝴蝶拍翼,竟可影響至地球另一端的亞馬遜森林雷電交加?

一行禪師在他不同的著作裏,曾反覆詢問讀者在看書時會否同樣看到樹木森林?他又問當今天我們厭惡垃圾而歌頌玫瑰花的美麗時,又會否看到兩者其實只是同一樣的東西?書本與樹木、垃圾與玫瑰,只是同樣東西在不同時空而展現了不同的形相罷了。

今天我們心中生起一個念頭時,又會否想到這個念頭可能會影響到幾十年後自己的命運?又或者這個念頭會影響遙遠他方一個我們從不認識的人的生活境況呢?

從蝴蝶效應的角度去看,這一切都是可能的。

一切事物其實都是互相關連着的,雖然這種相互關連的關係可能是複雜得我們無法理解。

由此,我們是否應該重視每一個微小的行為、每一個無形的念頭和心願?誰知道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會在不知怎樣的情況下為這個世界帶來了驚天動地的良好改變?

 12/9/2008

感恩的習慣


感恩的習慣

正向心理學除了著重學術研究外,也十分強調應用。其中一個常用的方法就是要求我們學習時常感恩。

我自己也愈來愈相信境由心造。心裏想着什麼,眼裏便看到什麼。

正向心理學家建議我們每天都習慣回想今天有什麼事情值得感恩,用紙筆去寫下三至五件事情。長此下去,我們的心境會快樂一些,做人會開心一些。

道理很簡單。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人的心可以同時又樂觀又悲觀、不可以又快樂又憤怒。這叫做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以歡樂、感恩去充滿自己的心。

習慣感恩,身邊的人自然會美麗一些、沿途風景也會優美一些、身心的重擔會輕省一些。

這是思想、心靈的習慣,不費分亳之餘,卻有無窮的歡樂收成,何樂而為?

16/9/2008

2013年12月2日星期一

信仰的高峰經驗 (二)


信仰的高峰經驗 ()

Maslow 透過他的研究,總結了不同人士的信仰高峰經驗,當中有些頗堪玩味:

1.  人覺得宇宙萬物實為一整體,而人是其中一部分。人可以在這整體中找到意義。

2.  人感到再不需要互相比較,不會再容易批評他人。我們會逐漸覺得很難再分清什麼是重要、什麼是不重要

3.  我們會對身邊的事物較客觀,較能認識到宇宙萬物有自己的規律,不是由人的意志所轉移

4.  我們會超越自我,認識自己不再是世界、認知的中心。人會漸漸傾向無私、無欲

5.  時間與空間似乎已缺少意義

6.  世界只被視為美好的、良善的、有價值的

7.  人會變得被動、敏銳、謙虛。人更願意聆聽,空虛自己

8.  人會接受死亡,當中沒有恐懼

9.  人覺得比以前更自由,理解到要為自己的經歷負責,並清晰知道自己擁有『自由意志』

10.人更懂得感恩,覺得自己不配擁有一切的幸福。這全是上主的恩賜。

我在閱讀 Maslow的文章時,斷的在反問自己:『我有這些宗教經驗嗎?』、『這些宗教經驗最可貴的地方在那裡?』、『當中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

16/9/2008

信仰的高峰經驗


信仰的高峰經驗

 
Abraham Maslow是著名的人本心理學家 (humanistic psychologist)。他在一篇早期的文章中探討到人的宗教心理現象。

Maslow 認為成熟宗教的核心,包含了一些很個人化的、難以言傳的宗教超越 (transcendental) 經驗,這尤如一些宗教上的先知體會到人生的終極目標和意義,當中可以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又或是確切體驗到創造主臨在的心情。Maslow 稱這為『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

Maslow 卻批判現時的宗教領袖都是 non-peakers。他們將別人的信仰高峰經驗轉化為一些教條、儀式、宗教組織 religious beliefs, religious practices, religious institutions),這都不是宗教信仰的核心。

雖然 Maslow 的立論可能有瑕疵,但他的理念卻令我想起兩個相關課題:

a)  信仰很大程度上很着重個人體驗,而不是純理性爭拗;

b)  耶穌在世時也強烈地控訴了掌管經書法律的司祭長。

Maslow 將人的地位提升上來,也許我們亦應該多去檢視自己的宗教經驗,而不單是只往經書和神長裏尋求。但我總相信這應是互為補足的關係。

16/9/2008

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


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為『看得見的』東西而努力;但對我們福祉較重要的,應該是『看不見』的東西。

看得見的是金錢;看不見的是知足、平安。

看得見的是活動飲宴;看不見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看得見的是海景豪宅;看不見的是家的感覺。

看得見的是學歷;看不見的是涵養學識。

看得見的是參與彌撒、宗教活動;看不見的是感恩、尋道的心。

看得見的是物質;看不見的是滿足、恬靜、淡薄。

看得見的是讓別人看、讓自己看;看不見的則唯有自己的真心才清楚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

現代社會過份追求物質,明顯是走錯了路。不是看得見的不重要;只是看不見的更重要罷。若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要追求看不見的,那麼生活會舒服很多,人會輕鬆很多,因為我們弄清了生活的優次,不再盲目。

聖經上所說的,可能也是這樣:

『因為我們並不注目那看得見的,而只注目那看不見的;那看得見的,原是暫時的;那看不見的,才是永遠的』(格林多後書4:18)

 17/9/2008

心靈能力


心靈能力

這是從書本上學來的一個新名詞,英文是soul competence

心靈能力應是與生俱來的,但隨着年紀長大,生活愈來愈物質化,我們好像已漸漸喪失了這種能力。

我們不再欣賞沒有具體『價值』的東西;我們離大自然愈來愈遠;沒有『科學証據』的東西,我們不願意去探討、相信;對我們沒有即時『好處』的行為,我們不會去做。我們都是實利、短視、具體、物質。

我們好像已忘記了自己的心靈,沒有花心思去理會、栽培。久而久之,我們的生活中再沒有藝術、宗教信仰、愛情,更沒有了那顆純真的孩子心。

 17/9/2008

天堂與地獄的描述


天堂與地獄的描述

細心留意一下的話,大家可能會發覺大部份宗教對地獄的描述都頗為細緻而花樣繁多;相對起來,對天堂的描述就非常簡單。

地獄有牛鬼蛇神、魔鬼判官、刀山油鍋、鈎脷火燒,全都痛苦異常,甚或永不超生。一切繪形繪聲,令人害怕不已。因着這些描述,人也學懂應該在今生多行善德,從而避免在來生墮入地獄。似乎不少中外宗教皆亦如是。

天堂的描述則簡單平淡得多,當中可能是沒有什麼具體內容。有時會想,天堂會否因為過於平淡而變成十分沈悶?

一直相信,造物主是充滿悲的神、對萬物皆愛情滿溢。因此很難相信這種『地獄』的存在。我亦一直以為,宗教信仰應該是基於感召、愛情,而非害怕、逃避懲罰。

對於不少宗教採取了差異極大的方法去描述天堂與地獄之別,我仍有很大的困惑。

17/9/2008

來世今生的觀念


來世今生的觀念

老師在課堂上說,大部份人希望有來生,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類』的延續,即傳宗接代的概念。第二種是精神上的延續,即文化宗教的傳。第三種是個體生命的延續,相信這是最多人心裏的欲求。

在個體生命延續方面,又可再分為『兩世』和『三世』的觀念。基督宗教是講兩世的 今生和來世。今生為善或作惡,來世便有適當的賞罰,在基督宗教而言,來世便是天堂與地獄。這是公平原則、個人負責制。

佛教是講三世觀的,即前生、今生和來世。今生的福禍受前生的業所影響,而今生的行為心念,又會影響來世的遭遇。這同樣是公平原則、個人負責制。

兩世觀念的人,較着緊今世應多行善德,以確保來世生活境況。但有時卻較難解釋現世生活的一些『不公平』現象,如好人短命、壞人享福等。

三世觀的人則有較長的時間觀念。今生做不來,還有下世。他們也較易明白人世間的一些不平,這都是業的原故吧!

當然還有『一世觀』的人。他們的時間觀更短,又不相信業與報應的想法,自然會有不同的處事方法了。

都是有趣的想法吧?我了解自己的人世觀嗎?我所做的配合自己的想法嗎?

 19/9/2008

遺失鑰匙


遺失鑰匙

這應該是一個很普通的經驗吧。當遺失了鑰匙的時候,心中努力苦索思量,但仍是找不到頭緒。但當自己完全『放下』不去思想的話,那遺失的鑰匙便會自動出現了。

人有時可能真的需要完全地放鬆、放下自己,才可以真正的找到自己想找的東西。這是急不來、也可能不是『理性』的東西。

在日常生活中,我有給自己足夠的空間時間去營造這些放鬆、放下的環境去找回真正的自己嗎?

生活的片段中其實很多事情都有啟發性。只是生活真的怱忙、令自己來不及感受?

22/9/2008

小孩的快樂法則


小孩的快樂法則

從女兒身上,我學到一些簡單但實用的快樂法則。

小女兒常會因為一些很微小的事便哭起來。有時爸爸媽媽責怪她、處罰她,她更是會哭得利害。小女兒會因此不開心,嘟起小咀。

但神奇的是,她這種不快可以轉眼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踪。轉過頭來她便可以擁着你,天真而又全心全意的快樂起來,破啼為笑,好像什麼事沒有發生過一樣。她的心根本裝載不下什麼困擾的情緒,所有的不快樂是即來、即去。

只是人漸長大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深深記得別人曾經傷害自己、覺得自尊心受創、感覺到面子受傷害,不自覺地經年累月都被這些不快情緒所困擾着,好不痛苦,累人累己。

執着一些不健康的情緒,明顯是對己對人都沒有什麼好處。我以為我們必須察覺這簡單但實用的快樂法則。

仍是記得耶穌的教誨:唯有孩子能進天國。

 22/9/2008

找尋更重要的


找尋更重要的

聽說佛經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群王子到一個叢林裏遊玩,他們都各自帶了自己的王妃出遊,當中只有一個王子沒有真正的女伴,他帶了一個妓女同遊。

據說這妓女因為貪心的原故,在遊玩時偷走了王子的貴重項鍊,並逃走了。王子們發現後十分憤怒,大家一起在叢林裏四處找尋這妓女。

這時佛陀恰巧在附近禪修靜坐。王子們見到佛陀便問他有否見過這妓女,佛陀問明事情的經過後,卻反問王子們為什麼要花時間去找尋那妓女呢?為什麼不先去找回更重要的?

究竟誰才是王子真正的女伴?誰是王子的妓女?妓女究竟偷走了什麼?我們是否每天都在花時間找尋那妓女?我們其實應先去找回什麼呢?

22/9/2008

與法師上山


與法師上山

Tal Ben-Shahar 在他的著作 Happier 這本書內提及了一個故事,我作了些修改:

有一位年輕的爬山專家很想征服一座高山,他花了很多時間去操練自己。一段時間之後,這青年人心想自己應該有足夠的能力完成願望了,於是便帶齊裝備,懷着高昂堅決的心向高山出發。

青年人在高山的山腳遇到一群老法師,心想這般年紀怎可能登上如此的高山呢!但他還是很有禮貌地與這群老法師閒談起來,並接受了他們的邀請一起登山。

沿途上,青年人嚴陣以待,按着自己的訓練和計劃去征服高峰,心無旁騖。反觀這群老法師只是談談笑笑,更不時停下來欣賞沿路花草樹木,細聽流水淙淙。這群老法師一直都只是輕鬆上路。

結局當然是那年青的爬山專家未能完成自己的願望;但那群老法師卻是每一位都可以輕鬆地登上高山的頂峰。

事實上,生活的目標是什麼?究竟我們可以如何尋覓、享受當中的快樂?

 

24/9/2008

最先的將成為最後的


最先的將成為最後的

這是上星期主日宣讀的福音內容。耶穌說天國就好比葡萄園的主人聘請工人,主人在早上跟工人議定了工資,但後來主人不斷聘請新的工人加入。

那些一早為主人工作的以為自己會有更多的工資,誰知主人卻一視同仁,所有工人都只是獲得同等待遇。他甚至是由最遲來的工人開始派工資,最早為他工作的,卻是最後才取得自己的一份。

跟着耶穌說了很吊詭的結論:『這樣,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成為最後的』。

怎麼可能?這是何等的不公平?一直以來,我都不太明白這個道理。

今天我在想,是否我一直都錯將重點放了在結果(工資)、一些看得見的東西上?天國只是代表最後的賞報嗎?

倘若我們看重過程,工人其實一直都在平安快樂地工作,分享着主人的喜樂,那麽最先的不是一直在享受到最後嗎?天國是否一直都在我們心裏?

究竟應怎樣了解這吊詭的結論?

25/9/2008

換個角度


換個角度

記得中學閱讀英文課外書時看過這故事:

一個小孩因為頑皮的原故被母親懲罰,他需要在短時間內髹油翻新花園周圍的欄杆。小孩一邊髹油一邊在想,這真是一件苦差啊!他實在很想出去跟朋友打球玩樂。就在此時,小孩的一個鄰居朋友正好經過,小孩靈機一觸想出了計謀。

鄰居問小孩在做什麼,小孩即裝作很怡然自得及十分有趣的模樣,說自己正在玩髹油遊戲,這是他多次懇求母親才可以完成的心願。

鄰居未試過髹油,十分好奇,便詢問小孩:『好玩嗎?可否讓我試試?』

小孩當然說十分好玩,還開出很多條件才『准許』這個鄰居楷替他髹油。

故事的結局是小孩固然開心,但鄰居也覺得髹油很有趣,非常享受當中的過程。似乎所有人都很 happy

換個角度看問題,以快樂的心去面對必須發生的事,令身邊的人也這樣想,似乎十分重要。事實上,我們自己是否每天都在很不情願地在髹欄杆?

換個輕省愉快的心是否就是一種輕而易舉的快樂心法?

 26/9/2008

靜下來面對自己


靜下來面對自己

多年以來,常感到自己的內心有很多不同的追求:追求愛情、追求家庭、追求金錢、追求事業、追求學問、追求生活真善、追求知識智慧、追求穩定、追求社會公義、追求感情、追求心靈平安、追求玩樂剌激、追求飲食享受、追求旅遊見識、追求自我實踐、追求生命意義、追求友情、追求新奇趣怪的見聞經歷、追求歡樂 ‧‧‧‧不一而足,不能盡錄。

那股富於追求的動力好像總是停不下來,但其實這種動力是從何而來?

近來卻想,這一切的追求都可能都只是『空』。當自己無意識及不自覺地用了這麽多心力時間去滿足一切的追求時,究竟所為何事?得到什麼?失了什麼?

近來學習靜下來的時候,就會叫自己什麼也不要想、什麼也不要做,只是好好地去感受自己的存在、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自己身體不同部份的真正反應與感覺。這是生活、生命另一番的真實感,我還是在學習、體驗、經歷。

 26/9/2008

Freud & Jung


Freud & Jung

老師在課堂上偶然提及 Freud Jung 的主要分別,甚是有趣。

他說 Freud 認為人的一生都在處理過往未能解決的問題,這自然是指 Oedipus Complex,這都與性有關,都是因為在孩提時候未能處理的情結。

Jung 覺得人的一生都在處理未來的事情、那種渴望、那種欲求,令人不斷在自己的人生中打轉。

Freud Jung 同是殿堂級心理學大師,他們對後來的心理學發展帶來了難以言喻的重要影響。

我不清楚老師對這兩位心理學大師的詮釋是否完全正確。若然老師所說的是,則這種心理學詮釋便非常有趣。

人的一生若都只為了處理過去或未來的一些心結、情結而打轉,這明顯是很痛苦的處境,更甚的是很多人根本並不知道自己的處境,當中有心理壓抑等等不健康心理狀態。心理學大師的詮釋是否真的確診了現代人的病態?

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便是:除了過去、未來,『現在、當下』的位置放了在那裡?大家是否真的都沒有懂得好好的掌握當下的生活、卻為自己不知名的心理狀態而蹉跎了歲月、耗費了人生、痛苦了自己和身邊的人?

29/9/2008

不抗拒罪惡


不抗拒罪惡

年輕時覺得罪惡完全是一件壞事,所以人應該遠離罪惡。長大後又會有不同的想法。

一個很基本但又很真實的體驗便是,罪惡根本就在自己的心內,抗拒不了。硬說要抗拒罪惡,可能是將自己的一些本性不問根由地壓抑下去,自己一直用力,直至壓抑到自己也以為自己沒有了罪惡的本性。但是,罪惡卻會在我們獨處的時候、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再次出現。罪惡根本從沒有離開過我們。

因此,人若說自己已經完全脫離了罪惡,我想這可能有點自欺欺人。

我以為較真實的情況是,罪惡在心、善良也在心。因為有善良的感應,人才知道什麼叫罪惡。我以為罪惡並不能單獨存在;罪惡需要善良。

較人性化的處理可能是:人一方面感受到自己的罪惡;但另方面也感受到自己的善良。只是在此等矛盾衝突的情況下,人選擇了善良才顯得成熟高貴。但人可能每一次都要選擇,每一次都會體驗到自己的罪惡。

也許西方文化一直都強調罪惡與善良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勢力在相互鬥爭。但在東方文化,善可能就在惡中,而惡也可能在善中。另一種想法則是,事物根本沒有善惡,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心造出來吧!

 

29/9/2008

渺小與無限


渺小與無限

第一次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渺小的經驗,是跟人學觀星。那個觀星的導師告訴我,今天晚上我們所看到的星星,其實已經不在我們肉眼看到的位置,因為眼睛看到的影像,是需要透過不知幾多光年的時間,才可以傳送到地球的天空上。那時真感到神奇。

我即想到,宇宙有多浩瀚!簡直是超乎想像。滿天繁星,人其實多麽渺小。

再想到自己,更感到不值一曬。在幾十億茫茫人海中,我算老幾?何須緊抱自己的所謂堅持與願望?自己在浩瀚的宇宙中、歷史的長河中,根本就是細如微塵,甚或是連微塵也不如。

毛澤東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今天再想起來,其實一切還不是俱往已?

然而吊詭的是,我們又可在自己的身軀內看到奇妙的小宇宙,確切感受到無限的可能性。

我仍相信,人若可以真的放下了自己,無限便會變成可能。渺小與無限,可以同時存在於自己的身、自己的心。

 30/9/2008

有的、還要給他


有的、還要給他

這是我覺得最難理解的其中一個耶穌教訓。

耶穌跟司祭長說了一個以嚴厲主人比喻天國的故事。主人因為遠行的原故,把自己的財產分給了不同的僕人。過了一段時間後,主人問僕人關於這些金錢的回報。有兩個僕人回答說自己因着主人所給予的金錢而獲得了合理的回報。但最後一個僕人卻因為害怕失敗的原故,只將金錢收藏起來,沒有得到任何回報。嚴厲的主人大怒,懲罰了這個害怕失敗的僕人。

耶穌的結語是: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僅有的都要取回。

怎能理解主人要這般嚴厲?既然有了,還要給他更多?又怎可能在僅有的人身上取去一切?這個僕人也不是做了什麼大壞事吧?這些都不是有違我們的常理嗎?這是否很不人道、埋沒人性?

然而,倘若我們將嚴厲的主人比喻為自己的心,則似乎一切又會有了不同的解釋,一切也可能較容易接受。

只要我們將自己的心打開了,我們會得到更多;相反若然我們封閉了自己的心,則可能會連自己僅有的都會失掉。
 
我總以為造物主對待愚蠢的人不會雪上加霜;只是愚蠢的人自己走進了自己一手建造的地獄而已。

 6/1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