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4日星期五

誰要改變?


『誰要改變?』

以『我的改變』為主題的另一個原因,應和自己的生活體驗有些關係。耶穌教我們要做世界的鹽、地上的光,要給這個世界帶來正面的影響,照亮他人。但我想一個很根本的問題是,我們必須本身是鹽、是光,才可以達成使命。然而當我撫心自問時,我真的已經是鹽、是光嗎?

我在大學時是唸社會學的,不經意地培養出對社會上的人和事都有很多的批評,常覺得這個社會出了問題,應該作出很多的改變,但我從未想過要自己先作出改變。很深的體會是,我很容易批評別人,但很少自省體察。這種態度常常令到自己和身邊的人生活得不快樂和苦惱。

 後來生活經驗多了,反而會很簡單地看到,只要自己的心態、思想、習慣先改變了,原本以為很困難的問題、要求別人改變的情況,便會突然間全部消失了,一切都會頓時豁然開朗。原來一開始要工作的重點是自己,而不是別人。這才是一個變鹽、變光的過程。真實的情況可能是,倘若我真的成了鹽、成了光,不是會很自然地令到周邊的水變鹹、黑暗的地方變成光明嗎?我又何須很愚昧地先對身邊的人和事作出這麽多的刁難和投訴呢?於此,我在夫婦關係中的體驗尤深。

 然而,困難也許是我們已像長期被關在籠裏的雀鳥,即使有機會被釋放,卻依然選擇飛回鳥籠裏。正是如此熟悉自己的過失與習性,自我改變的可能性會容易使我們躊躇、裹足不前。委實,誰人又會願意眞心坦蕩的面對自己的黑暗面,甚至要作出改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的體會?

 11/7/2008

我的改變


我的改變

我選擇這個主題作開始,是因為Doris的一個簡單問題而起。她在某一天對我説:「自己領洗了兩年多,究竟有什麼改變?」我隨即也反問自己,領洗超過20年了,究竟自己又有什麼改變?作為基督的追隨者,信仰的生活究竟為自己帶來了什麼變化?而這些變化具體地又是什麼?我想這是應該反省的一個課題。

在這個主題上,我找了幾段經文。

瑪竇福音記載當耶穌召收首批門徒時,伯多禄、安德肋等「立刻」捨下魚網,跟隨了耶穌,這種轉變是即時的、徹底的。同樣地,宗徒大事録記載保禄遇見主時﹝宗9:3-18﹞,他的改變也是立即而全面的,其後亦成就了保禄一生的傳教事業。

我想自己顯然没有這種脫胎換骨的蛻變、突變,有的可能只是「漸變」,更現實的情況其實是前行三步,後退兩步。

幾多次自己決意要轉變向好,但郤事與願違,現實例子不勝枚舉…….

我想起伯多禄三次不認主,保禄在羅馬書寫下「我是屬血肉的…….我所願意的,我偏不作;我所憎恨的,我反而去作。」

我在想改變實在毫不容易,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使自己持續而有效地作出理想的改變而追随基督呢?不知道大家可否給我一些智慧?

在這個課題上,也許大家還會提出更多相關而有趣的課題,我只是作個引子,促發大家討論而已。

期待我們即將來臨的聚會分享。若此時大家有即時回應,自亦無任歡迎。

15/7/2008

蘇東坡,祈禱


蘇東坡,祈禱
這是從徐神父聽來的一個故事,希望自己沒有記錯或誤解。
 
蘇東坡年靑時經過一座佛廟,他聽人說這廟裏的佛很靈驗,所以他也暗地裏為自己許了一個願。後來這個願望真的實現了,蘇東坡暗自歡喜,也驚歎這個佛真的靈驗。
 
事隔多年,蘇東坡漸漸年老。此時他經過同一座佛廟,想起以往的事。但他再也不為自己祈願,因為他知道縱使佛為自己再做一件好事,但同一件事卻可能對其他人有不理想的效果。

似乎蘇東坡所關心的已然改變。

31/7/2008

準備死亡


準備死亡

這一兩年來,常會不期然地提醒自己要準備死亡。可能今天還是好好的,明天就要離開世界。這種想法不是因為自己悲觀,反倒是因為更深的體會到人生的無常。事實上,無人可以掌控生命何時結束。我應要好好地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每一次的與人相聚、每一次的家庭歡樂。因為每一次都可能是最後的相遇。

有了這個想法之後,便自然會覺得與身旁的人爭執是很無謂的事情,自我的執着也毫不重要了。我所關心的,反而是怎可以讓自己生活得無憾、怎樣去重整生活中的重點與次序。

我很希望當我還是在生的時候,我已經給了身旁的人最好的自己。他們的快樂與自在,便成了我生活中的追尋。由此,死亡的感覺又離我遠了一些,又會叫自己去好好享受生活了。

 31/7/2008

百感交集的一年


百感交集的一年
記得那一年,我的小女兒出生了。一家人為着準備她的來臨而上下張羅,忙過不亦樂乎。

然而,在小女兒出生前的個多星期,我們得知母親患了癌症。後來她在同一年內,進行了三次手術。母親已經八十多歲了,她的身體狀況也從此更衰弱下來。我還清楚記得,她從手術室出來甦醒後,看着我的激動神情。

母親患病期間,二家姐離開了我們,事前毫無徵兆。我們最後的一次相聚,是在母親的家中晚飯,並慶祝我的生日,跟着我送了她回家。約一個星期後,她的腦血管爆裂,昏迷後在兩天內離世,沒留下一句說話。我記得那天帶着母親到醫院,並告訴她二家姐的情況,她知道這是最後一面。那種悲痛情境,總不能磨去。

五個月後,父親也離世了。他長期臥床,在離開時沒有多大的痛苦。他一生勞累,是絕對的好爸爸,為家庭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回想起來,我也不清楚自己是怎樣熬過去的。還有那排山倒海的工作和壓力,這是我進出醫院最多的一年。百感交集,令自己更深的體會什麼是生、老、病、死。從此生命、死亡便有了新的意義,這些都在咫尺之間。

不知怎的,這些年來我常想起二家姐和父親,總覺她們沒有離去,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在我身邊存在着。這種感覺是釋然而溫暖的。

1/8/2008

射彈弓的男孩


射彈弓的男孩

這是司徒華最近在明報副刊寫下的一個故事,大意如下:

一個男人經過一處地方,遠遠看見一個母親正細心教導她的孩子射彈弓,希望擊中遠處的玻璃瓶,但是男孩射出的彈珠其實離目標很遠。

男人觀察了一段時間,覺得那男孩仍未掌握到射彈弓的技巧,於是他走向那母親旁邊,告訴她自己可以教那男孩一些射彈弓的技巧。誰知那母親將這男人拉到一旁,並細聲對他說:『請輕聲一點。我的孩子是失明的』。說完又走回那男孩的身旁,繼續和男孩射彈弓。

當時這男人十分愕然,不知應如何反應。他就慢慢地離開,就在這時,背後傳來了那母親和男孩興高采烈的歡呼聲,原來男孩眞的射中了目標。那男人發覺自己的淚水也默然地流了下來。

看完這故事後,很是感動。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是那男孩、母親、和那路過的男人。

 4/8/2008

超低能、勁管教


超低能、勁管教

這是近來想得最多的其中一件事。

這年代的青年人好像愈來愈低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視一切擁有的都是理所當然、極度自我中心、理會他人的需要與感受、時常 “hea”、能亦想面對生活上的困難、埋怨父母沒給他們『應該』得到的 ‧‧‧簡單地說,他們好像沒有了生存能力。

另一方面,父母卻『勁管教』 (hyper-parenting)。一星期七天為子女安排一切,由穿衣吃飯到學習交友前途、由一歲到十七歲為他們費煞思量、妥善張羅。什麼名校、什麼補習課程、什麼遊學團、什麼天才兒童訓練 ‧‧‧好像一切的出發點為子女着想。

但究竟『超低能』和『勁管教』有沒有關係?

我常問自己:我最想自己的女兒有什麼素質?

也許她人生道路上的的成敗起伏,其實全看她個人的努力與因緣。我所做的,只是給她愛和自信,讓她喜歡自己之餘,也覺得一定會得到爸爸媽媽無條件的支持與接納。此而已。

女兒的成就不會是我膊頭上的勳章、也不會是我未來的長期飯票。我們的關係,會建基於任何炫耀與利益之上。

自己作為父母,實在每天都有新的學習和挑戰。

5/8/2008

恐懼死亡


恐懼死亡
 
我記得自己年少時是害怕死亡的,我很難想像自己會全然消失了的那種感覺。後來年紀大了些,因為生活忙碌的原故,已很少去想關於死亡的問題,其實是將那種恐懼的感覺壓抑了下去。直到最近,死亡又似乎帶來了不同的意義與感受。
 

心理學家說人對死亡有六種不同原因的恐懼:

Ÿ   害怕懲罰(地獄、報應)

Ÿ   害怕孤單(與摯愛分離)

Ÿ   害怕不可知的末來

Ÿ   害怕沒有意識(不能控制、不能掌握的感覺)

Ÿ   害怕自己所摯愛的人無人照顧

Ÿ   害怕失敗(未完成的事業、後悔等)

死亡其實是生命的一部份。有了死亡,生命才是完滿,更會叫我們珍惜每一刻、要放棄執着、要活在當下。我看【西藏生死書】時,才發覺西藏人會認為死亡是最光榮的一刻,甚至要慶祝死亡。

現在對死亡所恐懼的,只是源於那由疾病帶來的痛苦。在此,我又想起了自己的二家姐和父親 ‧‧‧‧

7/8/2008

大女兒的禮物


大女兒的禮物

 
大女兒出生後,夫婦倆每天都在學習怎樣做好自己的角色。女兒常有不同的發展與轉變,每天都在挑戰我們的智慧、容忍、愛的深度和技巧。縱然如此,我倆亦樂此不疲。

我很少買禮物給大女兒。無他,我常覺得她已經擁有很多物質條件。衣服玩具文具書本,她從缺乏。我以為她渴望的,會是父母更多的時間、關懷、稱讚,和與她一起玩耍的時刻。

兩年多前,我們相信已給了大女兒最好的禮物。這會是一生一世的相伴、數不清的關懷、感情和支持。希望大女兒會好好珍惜和感謝。

這個暑假,我們看到她們姐妹倆的感情更好,常走在一起互相嬉戲,面上常掛着笑容。我們的心實感寬慰。的確,對女兒來說,還有更好的禮物嗎?

 12/8/2008

境隨心轉


境隨心轉

在教研的彌撒中,每次都有教友証道。時常會聽到的是當我們的生活有困難時,便會很自然地祈求天主的幫助。倘若真的『靈驗』了,教友便會感到天主的臨在。在這些時候,徐神父通常會補充說,信仰不會保証我們的生活一帆風順,天主的安排與計劃也不會倚賴於我們的主觀願望之上。

如何去理解和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實在需要信心和智慧。首先是對天主的信心。衪既為天上雀鳥、地上小花安排得妥當,我又怎會不在衪計劃之內?其次是認識到萬物循環、褔禍相倚的智慧。若可安於接受,便能境隨心轉,很多困難似乎又有了新的詮釋。由此一切便回復到平安寧靜之中。

 12/8/2008

They will not listen to what you said …


They will not listen to what you said …

有時會與朋友分享,究竟應該用什麼方法去教導兒女。我通常第一個反應便是說要先做好自己。

我的女兒在生活的細節上時常犯錯,Doris 和我時會用責罵或說道理的方式去處理。無他,心情好和時間充裕時便會好好的跟女兒說道理;但倘若她屢勸改、重複犯錯時,我們便會用最直接而即時見效的方法去處理 --- 大聲責罵。但後果卻是,這傷害了大家的感情之餘,自己也不開心而女兒亦失去了自尊心,女兒的『錯誤』也一再重複。

後來聽到這句說話:They will not listen to what you said, but just copy what you did,覺得實在很有道理,從此就學會多些包融、更多的從女兒角度出發去想問題、更好的去做好自己。

從信仰反思,天主其實又用了幾多耐性和方法去處理自己,但我又何嘗是屢次犯錯?

所有這些都是說易行難的功課。所以我常以為自己作為父親真是每天都有新的挑戰和學習。然亦始終相信,每天都可進步一點點。

13/8/2008

2014年1月14日星期二

人生不死?


人生不死?

差不多是一口氣看完了這本由Brian Weiss寫的Many Lives, Many MastersWeiss 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他在這本書中詳細記述了他醫治一個病人 Catherine 的故事。

Catherine 自小便有很多無名的恐懼,在別人的介紹下找到 Dr. Weiss 醫治。 Weiss 起初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科學家,他透過不同的方法去醫治 Catherine,後來用上了催眠。 Catherine 被催眠後竟然回到了她的前生,應該說是很多不同的前生(書中說她有86lifetimes),她還可以道出 Dr. Weiss 一些很私人的事情。

雖然Weiss 是一個科學家,他最後也不得不相信 Catherine 擁有這種走回前生的能力。說來奇怪,Catherine 在了解到自己這些前生故事後,她的病況竟奇蹟地痊癒了。

Catherine 描述人死後,靈魂會離開肉身,會見到一些亮光,又會有 Master 走來向 Catherine 提供協助。前世今生的人會在不同的 lifetimes 出現。

Weiss 在書中重複強調一切都是真人真事。我自己也看不出一個如此出色的精神科醫生有任何動機去編撰堆砌故事。

若一切都是真實,當中實在帶來了很多不同的啟示。

14/8/2008

佛學與學佛


佛學與學佛

去年開始我在香港大學修讀佛學碩士課程。起初的動機很簡單,我想學一些自己不認識、但又很想多懂一點的知識。近年來我尤其想學中國文化,因為我愈來愈感到西方文化的局限和問題。而儒、道、釋之中,我對佛學的認識最少,甚至可以說是全無概念。我就是這樣走進了佛學的世界。

一年以來,我覺得自己學了很多。無論是在知識和人生思考上,我都得到很多的啟發。我常對人說自己好像是學了一種新的語言去體味人生,這種感覺是愉快而滿足的。

舉例說,佛教講無我、放下、去執、中道、緣起,這些都是很有智慧的生活學問。

我的很多同學都是佛教徒。我想他們在讀佛學之餘,其實也是在學彿。真的,佛學不單是知識,也是生活。

想起徐神父常說信仰一定要和生活結合,還有那句從他學來的說話:『生命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

 14/8/200

Mindfulness – 正念


Mindfulness – 正念

這是我在讀佛學時學到的其中一個有趣而有用的概念。核心在『念』字,將這個字拆開便是『今』和『心』。重點是要將心放在此時此刻。

從小到大,不少人教導我做人要有目標,我們的生活要向着理想奮鬥。又或者要未雨綢繆,為可能出現的壞日子多作打算。從此,生活便建基於末來。

在這年代,我們又喜歡懷舊,緊緊捉着曾經出現和發生過的好人好事,我們懷念過往如何輝煌、美麗、快樂。委實,我們又怎可輕易丟棄這些已經不可能再出現的畫面?

然而,不知道我們用了多少時間精神去生活在未來、緊握着過去?

回想起來,生命的變化起合,其實都不在我的掌握之中,當中有偶然、也有因緣。舉例說,我以前怎樣也想不到我會於現時的崗位工作。

愈覺活在當下,好好去享受、實踐、感受現時的每一刻,才是生活之道。這正是『睡好每次覺、吃好每啖飯』、『洗碗時洗碗』等等的修行。『正念』可以使自己更珍惜享受生命。對我而言,這是一門很好的功課。

 15/8/2008

綠色、孩子


綠色、孩子

 年輕時曾很認真地想過不會生育下一代,不是因為怕失去個人的時間自由,更不是因為懼怕經濟上的負担,而是因為當時我對這個世界的發展抱持着很悲觀的態度。

讀大學時已很清晰地感受到這世代的人實在是過於貪婪、短視及不計後果。我們任意地破壞環境生態,不斷製造欲望,再透過資本主義社會的運作模式,加速地將地球推向滅亡。這樣的發展根本是一條不歸路。

由此,小孩如何可以得到幸福?我實在懷疑得很,他們再可以有清潔的食水、清新的空氣、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嗎?

後來 Doris 對我說:『末來的世界可以交由末來的一代去處理吧!我們總不應該担心太多』。這也許亦有一定的道理。

兩個女兒出生了,她們都很喜歡到沙灘上玩耍。我希望我們的海水可以繼續清澈怡人、海灘繼續清風陣陣。

此時,除了培養自己的綠色心靈外,在信仰上其實也很仗賴天主。

 15/8/2008

現代『樂園』


現代『樂園』

去了兩天番禺,主要是想去長隆水上樂園。一方面應了小孩,另方面也想和家人一起去遊玩一下。

但真是太多人了。排隊45 分鐘至一小時,只是換來十多秒的『刺激』,實在有點不化算。我在排隊時就想,這就是現代人『玩樂』的方式嗎?其實現時所有的『樂園』都是以這種模式經營,這種『美國化』、『迪士尼式』的玩樂和刺激,好像已成了我們放假旅遊『尋樂』的其中一種指定動作。

想歸想,但當我看到大女兒在那『夏威夷水城』中的那種快樂歡笑和忘我,我又再次感到自己是身處在『天堂』之中了。

也許一切只是平衡而已。什麼樣的形式又如何?不沈迷、不執着便可以了。

 18/8/2008

聆聽


聆聽

這是我在生活中常提醒自己要學習和實踐的功課。委實,差不多近十年來,我都不期然的叫自己去多聆聽、少發言。久而久之,朋友反倒會覺得我不願意表達自己,但這其實不是我心中的想法。

在朋友的聚會中,我發覺不少人都很想說出自己的事情和感受,很想得到別人的認同和接納。『溝通』之時其實是各說各話,這現象很有趣。

是否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心中有太多的東西要表達了、太需要別人的支持去滿足自己了?我不清楚。

是否每個人都忙碌得不再有時間心情去認真了解別人的感受了?這是否要求大多了、太奢侈了?我不知道。

此時我又想起這句歌詞: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我常覺得愛情建基於認識對方,而聆聽是最基本的鑰匙。

也許在這方面,我仍只是一個尚須努力的學生。

 19/8/2008

旅途上的朋友


旅途上的朋友

我以前是做社工的,在學時曾經到一間精神病患者的中途宿舍實習。當時為了更了解精神病患者的需要和情況,我主動提議住宿於中途宿舍之內。由是之故,我對那些舍友的認識更深,發覺他們的心其實非常單純,彼此之間也建立了感情。

幾個月的實習很快便過去,我因即將要離開中途宿舍,心中有點不捨。但作為男性,我也沒有輕易流露出這些感受。

但其中一位患上多年精神病、經常進出醫院及中途宿舍的舍友卻看出我的感受,並安慰我說:『我們都是旅途上的朋友吧。你偶然走進了我的車廂,大家相處得開心便可以了。你始終需要下車,不要再難過了。』

我從沒想過這位小學也未畢業的男舍友可以如此看透人生。事隔這麽多年,他的說話仍常浮現於心。
19/8/2008

幸運、感恩


幸運、感恩

我常覺得自己在這個年代出生和成長於香港,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情。

在我成長的一代沒有戰亂。香港的經濟持續發展,政府財政穩定,提供了不少社會福利服務,使我這個窮小子有機會藉着教育擴闊眼目,學懂英文,接觸世界。

我年輕時的海水仍是十分清澈的。巴士沒有空調,但坐在上層卻很享受那涼風陣陣。我在香港仔水塘通山走,很享受那種與大自然一起的舒暢。兒時身邊不缺朋友,常可快樂自由無憂。

長大後我走過二十多個國家,去了不少名山大川、博物館、教堂廟宇、大街小巷,嘗過很多街頭小吃、特式美食等等。有時會想,即使古時的侯王將相,也沒有我這般經歷與體會。

現時則生活穩定、心境多能平定自在,甚或對生命無欲無求。想到此處,我委實覺得自己何德何能可以如此幸運?豈能不衷心感恩?

 20/8/2008

念頭


念頭

以前常不知道念頭從那兒來、往那兒去。總覺念頭也許就像風一般,自己會來去自如。

其實念頭在心裏生起時,就會在不知怎樣的情況下,影響了我們後來的情緒行為。舉例說,事物本身可能只是中性、不帶意義,但經由我們的念頭去詮釋後,一切便有不同的演繹。這就好像半杯水的理論,端視乎我們念頭的傾向。我相信念頭對我們的影響,可以是很全面、長遠而萬自覺的。

這些日子來,我都在學習嘗試怎樣去認識自己的念頭。一個基本的起步點是,念頭應是可以受控的。它不純是只受外間刺激的『自然反應』(如別人罵我,我便『必然』忿怒或自我保護)。我認為念頭應為自己的快樂平安而服務,當中實在有很多的智慧、磨練與修為。

20/8/2008

關於『死亡』的聖經章節


關於『死亡』的聖經章節

因着下次聚會的原故,我找了一些我以為是關於『死亡』的聖經章節:

創世紀 (2:15-17)

15.      上主天主將人安置在伊甸的樂園內,叫他耕種,看守樂園。

16.      上主天主給人下令說:「樂園中各樹上的果子,你都可吃,

17.      只有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那一天你吃了,必定要死。」

羅馬人書 (6:3-10)

3.          難道你們不知道:我們受過洗歸於基督耶穌的人,就是受洗歸於他的死亡嗎?

4.          我們藉著洗禮已歸於死亡與祂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

5.          如果我們藉著同祂相似的死亡,已與祂結合,也要藉著同祂相似的復活與祂結合,

6.          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舊人已與祂同釘在十字架上了,使那屬罪惡的自我消逝,好叫我們不再作罪惡的奴隸,

7.          因為已死的人,便脫離了罪惡。

8.          所以,如果我們與基督同死,我們相信也要祂同生,

9.          因為我們知道:基督既從死者中復活,就不再死亡; 死亡不再統治祂了,

10.      因為祂死,是死於罪惡,僅僅一次;祂活,是活於天主。

路加福音 (9:59-60)

59.      耶穌又對另一人說:「你跟隨我吧!」那人卻說:「主,請許我先去埋葬我的父親。」

60.      耶穌給他說:「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吧! 至於你,你要去宣揚天主的國。」

若望福音 (8:51)

51.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誰如果遵行我的話, 永遠見不到死亡。」

若望福音 (12:24-25)

24.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裏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

25.  愛惜自己性命的,必要喪失性命;在現世憎恨自己性命的,必要保存性命入於永生。

格林多後書 (4:18)

18.      因為我們並不注目那看得見的,而只注目那看不見的;那看得見的,原是暫時的;那看不見的,才是永遠的。

若望默示錄 (21:4)

4.          他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以後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因為先前的都已過去了。

訓道篇 (1:2-5; 13-14 )

2.          虛而又虛,訓道者說:虛而又虛,萬事皆虛。

3.          人在太陽下辛勤勞作,為人究有何益﹖

4.          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大地仍然常在。

5.          太陽升起,太陽落下,匆匆趕回原處,從新再升。

13.      我曾專心用智慧考察研究過天下所發生的一切;這實在是天主賜與人類的一項艱辛的工作。

14.      我觀察了在太陽下所發生的一切:看,都是空虛,都是追風。

訓道篇 (2:1-2)

1.          我心下自語:「來,試一試快樂,享受一下福樂! 」看,這也是空虛。

2.          我稱歡笑為「瘋狂」,我對喜樂說:「這有何用﹖」

訓道篇 (3:1-2; 9-15)

1.          事事有時節,天下任何事皆有定時:

2.          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除栽種的亦有時;

9.          工作的人,從勞苦中得了什麼利益﹖

10.      我觀察了天主交予人類所應從事的事務,得知:

11.      天主所行的一切事宜,都很適時,並賜給人認識時事的經歷,但人仍不能明瞭,天主自始至終所做的工作。

12.      於是我明瞭:人類的幸福,只有在此生歡樂享受;

13.      但人人有吃有喝,享受自己一切勞苦之所得,也是天主的恩賜。

14.      我知道:凡天主所行的事,永恒不變,無一可增,無一可減。天主這樣作,是為叫人敬畏他。

15.      現今所有的,早已有過;將來所有的,先前已有過;因為天主必追尋已往的事。

 25/8/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