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9日星期四

地獄、天堂

地獄、天堂

CS Lewis 在Great Divide 一書中說了一個故事。地獄中的一羣人被允許到天堂遊覽,雖然他們覺得天堂是一個令人愉悅的地方,卻選擇要回到地獄去。原因是那個地方全無樂趣可言,他們忍受不了那裏的無聊。天堂強調的是愛與平等,在地獄裏,競爭及自我才是重點。地獄對大多數人而言,似乎是比較有趣的地方,因為它提供了一處滿足自我的機會。

地獄是一種狀態,在那兒每個人只關心自己的尊嚴與進展,每個人都滿腹牢騷,每個人都活在極端嚴重的嫉妒、自我中心和憤恨的情緒裏。

沙特講過一則故事。有三個人死後墮入了地獄,他們很驚訝地獄裏沒有刑具。後來他們才發現,原來他們就是彼此的地獄。對沙特而言,他人就是你的地獄。

27-01-2013

施捨乞丐

施捨乞丐

這是日常法師在一次「心靈對話」中回應學佛者所提出的問題:在鬧市中,我們常看到不少乞丐聚集,究竟應否施予金錢援助?

有時大家覺得這些乞丐可能是有組織的,我們的施予可能會間接鼓勵了這些人聚集於鬧市靠乞討生活。而在香港同學的經驗中,當然也會想起在深圳的情況,有些乞丐可能是非法集團的技倆,他們專門去折磨行乞的小孩,甚至拐帶他們,令小孩看起來更可憐,從而得到更多的途人施捨。情境的困難是一方面我們應作善行;另一方面我們又怕自己的行為會間接帶來了一些壞後果。

我想日常法師的回答主要有兩個要點。第一,我們總不應以為自己的行為可以將世間的問題都處理得四平八穩,中間實在有太多的因緣會影響事情的結果。第二,自己在作出行為時的起心動念是更為重要。我是讚成這兩個觀點的。

在小組分享時我再補充了兩點,都是從一些自省的經驗出發的。第一,有時自己的心裏也有不願施予的時候。簡單說,自己也有吝嗇、不願付出的情況。但表現出來的,卻是條條的道理,說施捨乞丐會有怎樣怎樣的壞後果。然而再問深自己,這一切都是不肯虧待自己、不願施予的托詞。第二,自己在做了「好事」之後,都會自我感覺良好,甚至很想別人知道自己的「善行」,其實這一切的「善行」都是為自己的心去出發,所謂「幫助他人」都只是滿足自我的一種工具。這是內心的一些陰暗面,只是自己較少面對和自我質疑。

日常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瑣事,我們也許很少可以清楚察覺自己每次的語言、行為、起心動念的實際情形是怎樣。這也解釋了為何佛學會著重「正念」mindfulness、與及靜和定。這一切都是學習和實踐的重要功課。


10-5-2013

重複的問題

重複的問題

近來上廣論班,自己重複地提出一個問題 --- 為什在「道前基礎」這部份,會將人的處境不斷地描繪成處於完全黑暗長夜之中?在這個情況下,人一切的起心動念都是錯誤,人是活在火燒困境中而毫不自知。簡單說,人面對的是一種大病,而唯有透過善知識的開導,人才可以得到「救贖」、獲得痊癒。

我提出的看法是:我在自己的成長經歷和人生經驗中,人其實亦有其光明面、天使心。縱然人都有黑暗面和貪瞋痴,為何廣論只強調一個面向的描述與討論、而完全漠視其他部份?

我相信標準的答案可能是人在遇到佛法之前,其實都是生活在無明與輪迴罪業之中而毫不自知。因此,縱然我們以為自己生活得不錯、日常行為還正派可以的話,這其實都未必是一件完全真實的事。我們所感覺到的,其實只是世間的一些標準。簡單地說,人的所謂光明面、自我感覺良好其實都只是由「無明」而來,人始終未能真正「離苦」、人始終毫不自由。在這個課題上,我不清楚這會否是廣論遲些所給我的答案。

但再想深一層,為什麼自己會重複提出這個問題?也許我也有自己的原因,而這原因也不是純知識性的探討渴求。

我的想法是,若然學習者徹底認同這種態度,人就會不期然地否定自己現時的一切,因為這些都是從無明大病而來。人希望從此會有新生。而另一方面,初學者也可能會不期然地、非刻意地用這種眼光去看身邊的人,認為其他人都是生活在無明黑暗之中,有意無意地否定他人的想法、做法、甚至一切。雖說現時的學習都應該只是「照己不照人」,但人總會很自然、而不自知地在心裏批判他人。這可以帶來一個很壞的後果。

我的這種重複提問,不知道是否正是不斷感受到這種看法背後所帶來的種種後果。心裏很不舒服之餘亦深深不忿,所以才鍥而不捨的追問下去?自己的重複問題背後,是否還有很多未有處理好的情緒、而只是透過訴諸理性的發問而間接顯示出來?


8-5-2013

身邊的死亡

身邊的死亡

這一個月來身邊有一些頗為年輕朋友的死亡。

首先是舊同事約在五十歲的時候驗上癌症,醫治了一年多便撒手塵寰。其後是小學同學的弟弟,一亱突然昏迷過去,延治了約兩星期,也離開了世界。最後是同事的妻子,他倆才結婚一年,女的便被驗證了患上稀有的骨癌,也是醫治了一輪後便藥石無靈,魂歸天國。這些都是年輕的身體與心靈,不能不概嘆生命實在脆弱。獲悉這些事情後,雖然理性上知道人生本是如此,而這些死亡也不是離自己太近,但心仍常感戚然,總是覺得不舒服。

自從二家姐七年前遽然離去,這些年我都時常提醒自己要隨時準備死亡,也看了不少這方面的書,不時沈思若然我死亡時會有怎樣的感覺,我離開後其他人會怎樣。

若然今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我會有遺憾嗎?還有一些未竟的事情嗎?究竟今天所作的一切,這些忙碌的生活是否都有意義?若然重頭開始,我是否仍會如此選擇?自己有好好運用這短促的生命嗎?

其實我知道,這世界沒有我還會依然如常運作。即使最親近的人,也只會不習慣或掛念我好一段短日子,跟著一切便會回復原狀。所有人都會如常生活。生活中有我、無我,其實都只是風中微塵的小事。

然而,在浩瀚的宇宙歷史長流中,誰人的故事會不是小事?人總不應在自我吹擂之餘,也許亦不應過於妄自菲薄。

要珍惜、不執著、學懂放手、享受當下,這些都是常掛在嘴邊,不斷提醒自己的說話。然而,說得出做得到其實不是容易的事。生活上的正見、修行都是一生的功課。


7-5-2013

視師如佛

視師如佛
仍是討論學佛弟子與老師相處時應有的意樂和態度。

這裡說到弟子應該視老師如佛。我在想為什麼會這樣說。事實上,即使老師是大善知識,他也未必一定會臻於佛境,若然如此,為何每個弟子都應視自己的老師如佛?這有什麼好處?

我以為這樣的說法當中會有一定的道理,這會否是一種要求佛弟子自我修心的練習?

若然我們只從欣賞服從的心態去對待老師,則我們看到的都會盡是老師的好處,而因為我們的眼光只從欣賞感恩的角度去看,我們的心便會愈來愈變得善良。長期訓練下,人可能更會懂得觀功念恩。這種善良心靈的串習,必然會純化我們的心,從此心中便沒有戾氣,我們看一切事物時都會從多欣賞、少埋怨的角度入手。這樣的心境自然平靜,對我們應該是一件好事。

另一個好處是可以不斷減少我慢,將自己的驕傲心、好勝心放低。起碼我們不會倚靠自己的「聰明」去批評別人,反而會學習懂得服從,少了自我,這可能可以減少無明,不再去不斷為自己爭取一些無聊、無謂的東西,人就自然會清淨一點、心也會舒坦很多。這對自己其實亦會是一件好事。

總是覺得,當談到與老師相處時,我們首要學習和實踐的,便是要將自己完全放低。這不容易做到,而且我們應該會時常不斷重複犯錯。但我以為這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起步功課。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將這重要的道理錯誤理解?


27-4-2013

放低自己

放低自己

到目前為止,我所理解「道前基礎」其中一個重點是要學佛者要先將自我完全放低,否則很難再向前進步。這個想法也是最近想得較多的一個課題。簡單的再問自己:我做得到嗎?這是只掛在口邊的說話,但實際行動時則仍以自己的習性與喜好作準則的嗎?若然如此,究竟問題何在?

日常法師不少次重複提及,在真正認識佛法之前,我們是活在無明之中,一切都活在不自覺的貪瞋痴疑慢之中。這是苦的根源。對於這個說法,我不時在心裏、口裏反駁,說人性不是如此,人其實是善與惡的複合,一方面我們無明、有原罪;但另方面我們有善心,想身邊的人快樂,有天使心。這都是自己由心體會到的真實經驗。我不明白為何我們要側重壞的一面作出發點。

在我成長的一代,生活的挑戰要求自己不斷的努力,要透過競爭去爭取較理想的生活。這些經歷都是點點滴滴在心頭。今天且說自己薄有成績,但都會有意無意地相信自己的能力、付出和信念,無形中養成一種「自我」,一種相信自己的經驗與能力的「自我」。今天要我將自己完全放低,這當然不會容易。但這就是我的功課嗎?

愈加的困難是如今在工作位置上坐得愈高,就愈容易覺得自己有很好的分析能力、卓越的辦事能力,會不知不覺的對自己愈有信心。這可以是好事,但也可以是我慢的開始,也可以是無明、愚痴的表現。

若認真要透過學習去改進自己的話,今天就應開始實踐「華嚴九心」吧!就由自己與身邊的人的相處做起。且看會否能夠令自己的生活開心一些、自己的心可以更輕鬆一些、更自由一些?

事實上,唯有透過真正的實踐,確切的去認識感受自己在這過程中的可能轉變,我才可以知道究竟廣論所提及的是否真實,這本廣論是否可以成為自己真正的「福音」。


11-4-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