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捨乞丐
這是日常法師在一次「心靈對話」中回應學佛者所提出的問題:在鬧市中,我們常看到不少乞丐聚集,究竟應否施予金錢援助?
有時大家覺得這些乞丐可能是有組織的,我們的施予可能會間接鼓勵了這些人聚集於鬧市靠乞討生活。而在香港同學的經驗中,當然也會想起在深圳的情況,有些乞丐可能是非法集團的技倆,他們專門去折磨行乞的小孩,甚至拐帶他們,令小孩看起來更可憐,從而得到更多的途人施捨。情境的困難是一方面我們應作善行;另一方面我們又怕自己的行為會間接帶來了一些壞後果。
我想日常法師的回答主要有兩個要點。第一,我們總不應以為自己的行為可以將世間的問題都處理得四平八穩,中間實在有太多的因緣會影響事情的結果。第二,自己在作出行為時的起心動念是更為重要。我是讚成這兩個觀點的。
在小組分享時我再補充了兩點,都是從一些自省的經驗出發的。第一,有時自己的心裏也有不願施予的時候。簡單說,自己也有吝嗇、不願付出的情況。但表現出來的,卻是條條的道理,說施捨乞丐會有怎樣怎樣的壞後果。然而再問深自己,這一切都是不肯虧待自己、不願施予的托詞。第二,自己在做了「好事」之後,都會自我感覺良好,甚至很想別人知道自己的「善行」,其實這一切的「善行」都是為自己的心去出發,所謂「幫助他人」都只是滿足自我的一種工具。這是內心的一些陰暗面,只是自己較少面對和自我質疑。
日常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瑣事,我們也許很少可以清楚察覺自己每次的語言、行為、起心動念的實際情形是怎樣。這也解釋了為何佛學會著重「正念」mindfulness、與及靜和定。這一切都是學習和實踐的重要功課。
10-5-2013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