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特老師的「生死徘徊十二年」
「我教授存在主義多年,自然知道什麼事都可以發生在自己身上,但真的降臨到自己身上依然有暈眩的感覺。海德格說世界滑走了,一切都把握不住,一切都不由自主。整個生命似乎都凝聚不起來。
(我)當時五十多歲,很不甘心就此死去。•••• 我是基督徒,基督教的基本要義是愛。••• 當人碰到像我那樣的困境而束手無策時,很容易出現的一個念頭是:上帝的愛那裏去了?
正因不想死,因此在腫瘤的威脅下不免胡思亂想。尤其是夜闌人靜、隻身獨處的時候,忽然會恐懼害怕,好像甚麼事都可隨時發生。
我跑步三十多年,靜坐十多年,有時還打太極,生活甚有規律,不抽煙,也不飲酒,十多年前起,儘量不吃化學製造食料,也不吃紅肉,尤其是紅肉。事實上,許多年來,我可以說是半素食者。
在大病中,一個很確實的體會是,身體確與心靈息息相關。當一個人身體極度虛弱,覺得一切都不由自己作主的時候,心靈也自然地極其虛弱。 •••••我忽然感到平時所恃、所可倚賴的聰明智慧、能力以及所引以為榮的成就,全都成了空實無質的東西,而自己,就只剩下一個空殻。
那種強烈痛楚帶來的驚恐害怕,真會使人崩潰。許多哲學宗教家都強調超越生死,從前的人也說置生死於度外。但我這次大病的體會是:超越生死是觀念上的事,只要能在觀念上不執著於生,也就不會太在乎死,但疼痛,卻是感覺上的事,那是觀念上超越不了的。痛到極厲害的時候,每一刻的時光都是那麼真實,如何超越得了?以前的人說「痛不欲生」,這次我真是體會到了。
存在主義說,人所遭遇的一切儘管不自由,但人如何對待遭遇卻絕對自由。人總是自己的主人。理論上,我想存在主義是對的。人的意識駕臨於一切之上,包括死亡和痛苦。人可以為某種理想目的而死而忍受痛苦,但當人不為什麼目的或理想,而說可以堅強地抵受痛苦,恐怕是癡人說夢。
不但如此,在經驗上,身體的虛弱痛苦常常帶來心靈的虛弱,人會覺得自己完全無助無力,會對自己的力量失去信心。
但這次大病,才真正令我體會到自己的一無所是,一切才智聰明與成就,甚至是平時的自信與意志力,其實都是天朗氣清時的錯覺。暴風雨一來,全部成了爛泥。
我是基督徒,又是讀哲學的人,當然明白心靈的平安對一個人來說是極大的福份,它甚至比生存更重要。
一天早上,天氣很好,我(在散步時)忽然覺得,我許久以來都是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問題,而從沒有從整個宇宙的角度來看問題,從整個宇宙來看,一切萬物,包括人在內,都不斷在生,也不斷在死,不斷呈現,也不斷消滅,所有萬物的生死現滅,都不影響整個宇宙的生生不息。上帝是宇宙的根源,•••個人的生老病死正好成就宇宙「有生必有死」,與運作不息的規律。莊子是對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一物之生,有賴於另一物之死。••••• 人怎能夠祈求宇宙的主宰,只照顧個人的生死,而違背宇宙的規律呢?我教哲學三十多年,在理性上完全明白這道理,但一旦有病在身,個人求生的本能與意志使我對上帝發出怨言,想到這裡,對著美麗的花草,不覺啞然失笑。笑自己的狹窄,笑自己的不能免俗。
在過去,理性上完全明白人不應太計較得失,也曾真往這方向努力,但許多時候,仍然免不了為一些得失而煩惱。但這次大病,經歷了許多痛苦,面對死亡而終於能超然待之以後,倒真是豁然開朗,對世俗的得失能淡然置之。•••• 這些改變,使人心情平和寧靜,而且心智清明,享受到一種恬淡的愉悅。」
9-2-2013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