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3日星期四

依學者之條件

依學者之條件

道前基礎中提到依學者須具備三個主要條件:正住、具慧、希求。另加兩個不太多討論的條件是敬法法師和屬意,共五項。

「正住」是指不「墮黨」,即不要以為自己的宗派是唯一最好的,繼而排除其他的宗派。日常法師說墮黨是執著,會帶來煩惱。執「法」已經不好;若執「非法」則危險更甚。小組討論的題目是人會否容易墮黨,不少組員覺得這似乎很容易。誰人不會有意無意地堅持自己的看法與立場?當中更可能是由一種無意識的 inner voice 在推動,從無始而來我們或多或少會對某些事物或立場有自己的執著。事實上,知道自己有執著可能已經不錯;倘若以為自己 open ,但其實內裏很固執堅持己見、不自覺地排斥他人可能會更煩惱。

以前我常說很怕別人好像「掌握真理」似的,然後「理直氣壯」地指出別人想法的不是。這就是不自覺的墮黨嗎?這雖看似自然,但我總應常自我提醒、引以為戒。我常說自己是在慕道,我在瞎子摸象,常不斷地修正自己的看法去接近道。

幾種條件之中,起初我覺得較難理解的是「具慧」。簡單的問題是:正正因為自己是初學者、是一個須秉持謙虛卑微的心去學習佛法的人,我又如何可以具有智慧去輕易作出判別、分別呢?這個「慧」可以從何以來?是否我們唯有透過不斷努力學習、聽聞、思維、實踐,才可以有點點的智慧吧?但這個「慧」是能力的問題,而非由學佛人的動機和採取較純正的出發點便可解決。但若然有些人由始至終都未有這種「慧」,又應如何處理?

正住與具慧又會否有衝突?前者要求開放、多聽、接受不同的看法;後者則說要透過智慧去判斷善惡是非,當中應有取捨。問題是究竟應該接受還是判斷?這總又需要點智慧了?

「希求」則較易理解。這是指知道自己之不足而有種渴望去多認識、多學習佛法的心。這應是動機的問題,亦應可以培養出來的。

27-3-2013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