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3日星期四

在印度遇上了佛陀

在印度遇上了佛陀

這是常霖法師寫關於自己出家故事的一本書。常霖法師就是葉青霖,攝影師、藝人廖安麗以前的丈夫。多年前在娛樂版也看過他的名字。

這本書分成兩個部份。第一部份寫作者出家的過程與感受;第二部份則輯錄了他的老師,果如法師,的兩篇開示。

第一部份其實也可分成兩條主線。一方面作者寫自己與師父在印度遊歷時的一些感受;另一方面他回顧了自己的前半生的一些生活片段,如何引領自己踏上學佛之路。

常霖法師出家的過程並不戲劇化,他沒經過什麼十分特別的事情而令他走入佛門,相反一切都好像是很自然和必會發生的事情似的。葉青霖可說年少得志,年紀很輕便有自己的事業、婚姻、家庭。似乎一切都無所欠缺。他寫到自己在澳洲有漂亮的海邊大屋、有一直體貼丶漂亮和信任他的妻子,事業可說一帆風順。唯獨是心靈總覺有點欠缺,一次禪七便在內心掀起總不能平伏的漣漪。

究竟應該如何解釋這種綿綿不斷的內心渴求?如同很多現世的人一樣,常霖法師的前半生用了很多時間心思在外物的追尋上。但當那一刻的內心觸動出現時,他就會緊緊捉著那種心情鍥而不捨,毅然堅持走入佛門,然而其他人可能會心情過後,一切又回復原狀,覺得自己還不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相應與回應。究竟分別何在、原因在那裡?用佛家的說法,這一切都是前世的因緣與業嗎?

常霖法師在出家後的生活仍然忙碌,他忙於整理師父的開示、忙於想更多人接觸到佛法,而且他也繼續與以前的家人保持接觸。所謂「遁入空門」,並不是一般人所想到的消極與不問世事。

常霖法師描寫得較深刻的,是他作為師父侍者的感受。這談到他是如何誠惶誠恐地去服侍師父、如何被師父當眾有原因和無緣無故地責罵、如何處理這過程中的自我。而當中最大的對比,是他以前在工作上是如何指揮他人,及如何只顧及自我的創作,那時的「我」實在很大。在這對比中,常霖法師便是要真真正正的體驗和實踐如何徹底的放棄自我。這一段段的文字與紀錄,便是要提醒讀者這是佛教修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第一步。

人世之苦,都是由於執著自我而起吧!


19-2-2013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