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爭之爭
廣論班中討論到墮黨的問題時,偶然提及台灣園區教育中的其中一個重點是要培養學生有一種不與他人競爭之心態。這種處理方法在現代社會中似乎有點匪夷所思。
不堅持與他人競爭,就是不將自己的成就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不執著自己可以得到的好處。有著這樣的心態,自然會較開放,不易墮黨。但問題是可以如何做到?這又配合現代社會的要求嗎?
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強調人要透過競爭去爭取個人利益,繼而推動社會進步。這種心態是一種潛移物化的過程,我們會視作理所當然,大多是未經思考便全盤接受。若說要人不為自己打算才是天方夜譚、難以接受。
但由此我想起不爭之爭、前些時候聽過的「看自己、看天地、看眾生」。
人若只是想做好自己,動機是為著他人的好處著想、而非個人的利益,這可能便是一種不爭的態度,由看自己去到看眾生,但這會帶來怎樣的情境?我想在客觀情境上競爭可能仍會存在,但人與人之間競爭的出發點已不是要勝過他人,而是想將自己做得愈來愈好以使更多人得到利益。這就是不爭之爭吧?由此人與人之間應該就會分享、合作,不會形成「埋堆」、墮黨、執著等情況的出現,因為人已經覺得「自己」不是最重要的考慮點了。
不爭之爭應是老莊的想法吧?老子道德經上寫道:「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錯誤理解老子的說法、園區教育的想法?又或者自己所說的一切都是說易行難?
28-3-2013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